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神明佛像文化藝術百科/其它莊嚴佛像 (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動明王小故事:

不動明王,即不動尊菩薩,

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

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

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

「明」則乃智慧的光芒,

「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的人的尊稱。

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

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

在鎮守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

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

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

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

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

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

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

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

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

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

就金剛胎藏兩部而分別其德,五方佛,

各有三輪身。中央毗如遮那佛為自性輪身,

金剛般若蜜多菩薩為正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

所以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

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

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

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

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不動明王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

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均能掃除障難,

並不為動搖之意。不動明王顯現憤怒像,

使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

使眾生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

不動明王的形象為一臉二臂,發垂披肩,

愁眉瞠目,嘴角兩側露出兩虎牙,現大忿怒相,

上衣斜帔,下著擺裙,右手持劍,左手提索,

以童子相站姿安立周身智慧烈焰中,造型特殊,

顯示此不動明王更具積極性與行動力。

而其忿怒相,是大慈悲的顯現,

就如同父母對其頑劣不化的子女,

以忿怒方法予以調教,其動機是“慈愛”

而非毀滅,因此可以說比祥和寂靜之示現,

更具慈悲力。

右手持的劍,非一般的刀劍,

乃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之根,

左手所提絹索,是用來捆綁一切惡魔,

而最大的惡魔,是我執魔也,

所以其內在的密意,不在降伏外在的惡魔,

而是以智慧力為武器,

來降伏自己內在的“魔”。

只要降伏了內心,則外在的一切將得到淨化。

 

九龍佛具阿婷小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達摩與禪宗小故事

 

菩提達摩,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

意譯為覺法。南北朝時人,生卒年月不詳,

中國禪宗初祖,

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

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

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

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

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

,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

即可獲啟發而成佛」,

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

 

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

,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

「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

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

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

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

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

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

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

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

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

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

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

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

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

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

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

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

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

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

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

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

而更是要「從聖入凡」。

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

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

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

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

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

它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一種有層次的冥想,

小乘佛教將它分成(Vipassana,意為觀、慧)

與〈Sama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

 

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它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

 

 

九龍佛具阿婷小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鍾馗小故事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

民間傳說他係唐初終南山人,

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

相貌奇醜;但很有才華,滿腹的經綸,

且為人剛直,不懼邪祟。

 

鍾馗形象是自上古大儺中的面具形象演變而來。

左傳·定公四年》記商朝遺民七族中,

有「終葵氏」,終葵即「椎」的分解音,

終葵氏即以椎驅鬼之氏族也。

後世遂以「終葵」為辟邪之意,

逐漸演變為「鍾葵」、「鍾馗」。

 

人們最為熟知的鍾馗的來歷版本,

是來《唐逸史》。

說的是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有一次從驪山回宮,

身體不適,太醫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效。

一天晚上,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

以及楊貴妃的錦繡香囊,大怒,

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

大鬼蓬髮虬髯,面目可怖,頭繫角帶,

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

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

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

 

玄宗駭極,問大鬼:“你是何人?”大鬼說:

“我就是多次參加武舉考不中的鍾馗,

羞見江東父老,所以觸階而死,

感謝皇上用藍袍為我殮葬,現雖在九泉之下,

仍發誓要為皇上斬除妖孽。”

說完,化作一片紅光飛馳而去。

唐玄宗醒後,病也霍然而愈。

 

玄宗病好後,便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

畫一幅鍾馗圖。圖成,玄宗在畫上批曰:

“靈祇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

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

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

 

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

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

此後,一到歲末,家家都在門上張貼此畫,

以驅鬼避邪。

 

現今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鍾馗有關的歇後語,

如“鍾馗開飯店——鬼不上門”、

“鍾馗嫁妹——鬼混(婚)”、

“牆上掛鍾馗像——鬼話(畫)”、

“鍾馗打飽嗝──肚裏有鬼”等等。


 

九龍佛具阿婷小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